冀公平分配医疗资源 罕见病患不再边缘化
医句话: 还记得2022年上映的港剧《白色强人2》吗?剧中主角们极力推动政府全面开放药品清单草案,期望让每位罕见疾病患者获得平等的治疗机会,包括所需的药物。剧情是否曾让你感动?事实上,这部剧所传达的理念,正与今年国际罕见疾病日的主题“公平”相呼应,即希望每位罕见疾病患者都能享有平等权利,获取所需的医疗服务。 “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疾病日(Rare Disease Day),今年的主题为‘公平’(equity)。将医疗资源平均分配给所有患者,符合‘平等’(equality)的原则;真正的公平(equity)则是根据患者的健康需求来分配资源,确保每位患者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,包括药物。 公平比平等更重要 举个例子,如果有几个身高不同的人要观看篮球比赛,但是前面有阻碍物,基于平等的原理,每个人都获得同样高度的凳子,但矮个子仍然无法看到比赛。基于公平,每个人将获得不同高度的凳子,确保所有人都能看到比赛。因此,平等是形式上的一致,而公平则是实质上的合理分配,确保所有人都能真正获得相同的机会和结果。 为何要强调‘公平’?首先须理解一个关键点,即罕见疾病的治疗费用,包括筛查与药物,往往比一般疾病昂贵。这意味着,罕见疾病患者的医疗开销远高于一般患者。例如,100万令吉可治疗100名一般疾病患者,却可能只能治疗1名罕见疾病患者。因此,‘公平’不仅是合理的理念,也符合罕见疾病治疗的需求,但要真正实现,仍需各方持续努力。 罕见病:每4000人少于1例 什么是罕见疾病?它如何定义?是否受到公共卫生承认?从字面理解,罕见疾病指病发率低、患者人数少的疾病。我国卫生部将罕见疾病定义为:导致慢性衰弱、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的病症,且病发率低于4000人中1例。 全球对罕见疾病的定义有所不同,且无统一标准。以大马为例,‘大马罕见疾病名单’(Malaysian Rare Disease List)收录约500种罕见疾病,但全球医疗文献记载的罕见疾病已达7000至8000种,其中部分疾病尚未被诊断,因此未被记录。 从已知的罕见疾病来看,至少70%源自基因异常,其他则与罕见感染或自身免疫疾病有关。许多人误以为罕见疾病只发生在儿童,事实上,约30%病例发生于成人,且多在较晚期才发病;然而,儿童仍占多数,约70%的罕见疾病患者为儿童。 亚太峰会促进罕见病关注 2020年亚太经济峰会以来,我国对罕见疾病的关注有所提升。当时,亚太经济峰会、联合国及本地社群共同推动罕见疾病议题,而作为东道主,我国需积极参与,促使专门研究罕见疾病、改善患者家庭生活质量的单位成立。 在卫生部、福利部、教育部及非政府组织等多方专业人士的协助下,公众对罕见疾病的关注度显着提升,相比过去数十年,已有了极大改善。 研发受限 治疗选择稀缺 尽管罕见疾病的关注度有所提升,但仍面临许多无可避免且棘手的挑战,例如: 1.由于罕见,许多医护人员甚至不知此病的存在,更遑论如何诊断与治疗。 2.这导致患者在求医过程中需辗转多个医院,接受不同的筛查,才能确诊。数据显示,一名罕见疾病患者平均需时5年才能找到病因。 3.罕见疾病的治疗往往属于小众甚至个人化,从商业角度来看,药物市场需求有限,因此药厂难以投入庞大资金研发,导致许多罕见疾病至今仍无对应药物,目前仅5%至10%有针对性治疗。 不过,随着全球对罕见疾病的关注增加,相关药物的研发正逐步加快。特别是联合国于2021年提出罕见疾病提案,呼吁各成员国加强对患者、家属及照护者的支持。此外,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推动,也让罕见疾病的治疗终于在黑暗中看见曙光。 经费短缺 治疗负担沉重 马来西亚罕见疾病现况如何呢?正如先前所提,随着2020年亚太经济峰会后,罕见疾病终于获得官方认可,政府正式承认罕见疾病的存在,并列出《大马罕见疾病名单》,同时每年拨款支持。尽管这笔资金仍远远不足,但从宏观角度来看,这无疑是迈出了一大步。 以吉隆坡中央医院(HKL)遗传学科(genetics department)为例,每年获得2500万令吉的治疗经费。乍看之下,这笔资金似乎充裕,然而罕见疾病的治疗费用极高,如酵素替代疗法(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)与基因疗法(gene therapy)等。以成人患者为例,治疗费用往往以百万令吉计算,而嵴髓性肌肉萎缩症(SMA)等严重疾病,费用甚至可高达近千万令吉。儿童患者的治疗费用亦不低于50万令吉,换言之,目前的拨款难以复盖所有患者的治疗需求。 卫部仅两公院有遗传学科 值得庆幸的是,这些年来,许多非政府组织(NGO)、官联公司(GLC)及慈善机构积极援助,使医疗团队得以为更多患者提供治疗。然而,由于资源有限,医疗团队必须谨慎规划,确保稳步前进,即便仍有许多患者在等待中。…